这是我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。我们的教育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,到底出现在学生的哪个阶段,是小学、中学、还是大学,说一句中庸点儿的话,哪个阶段都负一定的责任。我有三个观点,欢迎大家批评指正。
(一)小学应该以“认知”为主,目的是建立概念框架,知道有这么一回事或那么一回事,但道理不一定要说清。所以所设置的课程也主要以语、数为主,其他科目为辅。有些东西长大后才会恍然大悟。小时候看电视,有两个词很纠结,“不许动”和“后会有期”,在我的印象里,他们的读音好像是“必须动”和“后悔有期”(因为方言的影响),我搞不清楚,为什么电视里说“必须动”时那人突然不动了…..。我也记得从三年级开始就陆续学习了自然、地理、历史等课。另我费解的是,为什么初中、高中还有地理、历史,而且名称一样,现在我也说不清当时学了什么内容,但如果回去翻老课本的话,也许有相同的故事,但内容的篇幅大不一样,所表述的观点也越来越多。但到在大学后,历史不见了(近代史、革命史还在),当时觉得挺庆幸,少考一门试,但现在想来,不懂历史,我们会少很多应该学习的东西。
(二)中学应该以“认识”为主,让学生开始逐步解释自然现象。记忆最深的是,初中开设了物理、化学两门课,与自然现象密切相关。由此开始了“理”的时代,大量作题开始了,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。我在初中时也没有书读,除了课本。记得当时从我们数学老师那儿借阅了“中学生数理化”,另我大开眼界,从此成绩才有了明显提升。进入高中后,仍然是物理、化学,当然也有代数、几何、生物等课程。相比数、理、化,语文确实难度很大,做题老选错或答错,这当中有知识性的,如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就需要你背,不背肯定答不出,阅读理解,你得读、练,才能有经验。大学毕业都没看过四大名著,可以看出我的阅读水平有多高,因此高考语文只考了80多分(满分150)。到了大学以后,语文也不见了,而我的阅读兴趣是最近几年才有的,努力恶补以前没读的好书。
(三)大学应该以“求是”主为,这应该是我们学习的最高境界,知其然,知其所以然后,还应该追求、发现、创造知识。大学培养的是创造知识、发明事物、发现真理的人才。进入大学才是真正进入学习的阶段。一名普通本科毕业生,四年至少要学40多门课程,与大学之前的任何阶段相比,远远超过其门数总和。但大学阶段,真正以求是为目的的学生比例又有几何,是很大的问号。在研究生面试阶段,问到其所学的某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时,往往不能很好地回答。我本人也是其中之一。我在参加研究生面试时,老师问我类似“45钢含碳量多少”的问题时,我不知道,博士生面试时,老师问我“龙格库塔法原理时”,我居然说没学过。有很多知识,我是在教了某门课后,才真正开始学习的。并不是大学没教给我什么,相反,我觉得大学阶段学到了很多东西。除知识外,所掌握的知识体系结构。爱因斯坦说过,“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的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。”这才是求是的起点。
认知、认识、求是三个阶段应该是逐渐递进的,另学生的兴趣是逐步增加的,我知道了某事,想认识它,继而想发现某事、某物、某理。但反思我们现在的教育能做到吗?小学就开始大量做题,每天晚上11点多睡觉,每天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,中学时代进行了冲刺,12点之前没睡过觉。“一个不健康的社会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竞争低龄化,竞争的目标极端单一化”。“一个儿童普遍睡眠不足的民族,是相当不幸的。”(摘自《父母改变孩子改变》一书)。到了大学,终于脱离了父母的掌控,自制力差的,沉迷于游戏、网络,成绩一落千丈,有的退学、留级。学完某门课程,能掌握80以上的人寥寥无几(尽管成绩可能很高)。求职的压力导致大批本科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,没有求是的精神,何谈科研的进展。
教育的问题到底出现在哪,随思所写,有感而发而已,不一定有答案。